????“老外”去到中国,最感兴趣的中文词中除了“你好”,“谢谢”和“再见”之外,一定会有“关系”。“关系”这个词的发音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并不容易,这也难怪,英文词汇以字母x打头的加在一块也不过二十个左右,而且大都生冷晦涩,除了有志在“小蜜蜂拼字比赛”中夺冠的学霸少年和有志在“小蜜蜂拼字比赛”把学霸逼得满脸冒汗的考官,没人会去仔细研读这些词的发音。大多数人一看到x就想当然的按z的音来念,所以会用中文说“关系”的老外,十有八九都会把这个词读作 “guan zi”。
????但这并不妨碍会说这个词的“老外”在同伴面前的优越感,因为“老外”们大都觉得懂了“关系”就可以至少说自己已经开始懂得中国。在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2011年的百老汇剧《中式英语》中,在中国混了多年的“老外”前辈对初来乍到的淘金者讲起“关系”,脸上高深莫测的表情好像是在谈论清朝皇宫里流传出来的壮阳秘籍。舞台上的这个桥段基本如实照搬生活。
????这一切都会让人觉得美国文化中可能根本没有“关系”这种怪胎,事实上有这种错误印象的中国人来到美国定会发现自己寸步难行。“关系”在美国社会起到的作用比其在中国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
????“拉关系”这个词的英文对应词汇“networking”经常出现在各种晚宴、年会的日程表上,在这个主办方特别安排的固定时间段中,到场者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端着酒杯在满屋子的陌生人中四处逡巡,看到顺眼的停下来天南海北闲聊几句,聊得投机的换个名牌,换了名牌的承诺“保持联络”,承诺之后抽身告退寻找下一个目标。遵循着固定的程序、不涉及金钱交易,没有有求于人的窘迫,这样的交友过程听起来似乎比到陌生人家登门送礼、跟陌生人围坐一桌推杯换盏、最后暗示目的、立等兑现的中式“拉关系”简单干净得多。
????但实际操作永远都比纸上谈兵复杂,单是“networking”这个词的构成就很说明问题了,“网”(net)加“工作”(work)这两个词根明明白白:在美国建立关系网不是闲来无事青梅煮酒摇扇唠嗑,这是一种“工作”,而且是项繁重的工作。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人们拉关系的目的其实是一样,为的不是寻找友谊,而是寻找共同的利益。凡事涉及到利益就必然与效率有关,在最短的时间做到利益最大化就成了大多数人拉关系的准则。这也成了美式拉关系中最大的挑战:没有了中式明码标价的金钱与利益等式,所有的计算和心机都必须在非功利的热络表面下悄悄的进行。且不说要跟陌生人找出除了天气之外更多的共同话题本身就得耗费不少脑细胞,在简短的交谈中迅速判断出对方的潜在价值更是需要过人的急智。花太多时间在价值低的人身上就可能错过结识“贵人”的机会,整场都在跟一两个人“死嗑”的绝不会是因为酒逢知己,而更可能是没玩过networking的菜鸟或轻度社交恐惧症患者。
????不过最难的部分其实是在曲终人散之后。一个在常青藤大学读商学院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导师一次问她,你能保持经常交往的联系人有多少?朋友很自豪的说50个左右,原本以为导师会微笑着点头,谁知得到的是导师的严厉一瞥和语重心长的教诲:“应该保持在200个左右。”那是在Facebook刚刚起步,微信的爹妈尚未出生的年代。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像商学院学生一样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关系网以实现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商业巨头的梦想。但即使是只想找个工作混口饭吃也离不开关系网的辅佐。2006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所有的工作机会中有一半左右是求职人通过亲朋好友或熟人引荐得到的,此后更多的调查也发现大公司中级或以上职位中也有近一半是通过公司内部人员推荐填满的。
????看了以上分析或许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美国关系毕竟不是权钱交易,跟中国还是有本质的不同,那是因为你还没学会参与美国的民主。如今美国的政客竞选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有钱不一定行,但没钱是一定不行,这就使给政客捐款成了结交权贵的捷径。虽说个人捐款都有上限,但有的是可以绕过明文规定,捐出多到能让候选人对你感恩戴德的数目的方法。等到政客胜选上台,用来回报捐款人的方法更是不胜枚举,最简单的只要随便通过一个内行心照不宣,外行一头雾水的法案,就能合理合法的帮大金主赚到翻。会玩这个才算是达到了在美国拉关系的最高境界。(BT365的网址是多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