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纽约来信

美国式热情和中国式感动

荣筱箐 2014年09月28日

荣筱箐,BT365的网址是多少专栏作家,旅居纽约,曾为《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南方周末》等中外媒体撰稿。这个专栏来自作者在美的所思所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希望从思维方式上带你了解美国。
美国的环境和美国人的热情是大部分中国人刚到美国时最先感受到的“文化冲击”,但最初的感动过后,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移民生活在一个如此热情友好的国家却很难交到掏心掏肺的朋友?

????今年夏天见到一位随官方团到美国参观访问的中国大学生,问起他对美国的印象,他提到这里随处可见的蓝天绿树和人们友好和善的笑容。他把这两样都归结为“尊重”——人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们对彼此的尊重。

????事实上美国的环境和美国人的热情也是大部分中国人刚到美国时最先感受到的“文化冲击”:这里的新鲜空气和花草不仅无限供应,而平易近人。环保不是写在标语牌上苦口婆心的劝导或者圈在围栏中拒人千里的理由,而是在草地上享受日光浴或跳进清澈的湖里游泳的人们不用提醒也会细心呵护的行为准则。这里的人用不着温习文明礼貌用语或五讲四美条例,互称姓名的习俗模糊了长幼尊卑的界限,陌生人擦肩而过时的点头致意驱走了彼此视而不见留下的冰冷。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这些或许仍然是一种奢侈,也难怪它们成了中国人来美观感的普遍主题。

????但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基于直观印象之上的判断对本来就只存在于表层的“风土”来说或许还算准确,但对于层峦叠绕的深邃“人情”来说却可能会失之千里,等多年以后看到了深处,才感叹自己当年的结论下得太早。

????最近在微信上广泛传阅的一篇中文文章就是一例。华人作者记录了朋友在美国买房的经历:跟房主把价格砍到最低,成交后两人去接收新房,发现美国房主不仅没有断电、留下了所有电器的说明书、还在桌上摆了印着中文的贺卡欢迎新主人入住,把作者和朋友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篇文章在本土中国人和初来美国的华人,与在美国居住多年的华人中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前者大多是跟着作者一起涕泪交流,后者则大多撇撇嘴说,这些不过是在美国做事的“标配”,作为受者,愉悦尚算正常反应,而感动就有点反应过度了。

????事实上,“标配”正是美式热情友好的识别特征,从刚谋面的邻居、新来的同事到政府官员、医院的护士、火车站售票员、学校的老师,都有一套这样的“标配”,凡是不想被看成是不可理喻的异类的人大都会严格遵守。房屋交易中原房主的种种“示好”都没有超出“标配”的范围,就像走在前面的人为走在后面的人开门一样自然,断电、不留电器说明书或贺卡的情况倒是很少见。

????这种以适量的微笑、鲜花、卡片和精致的修辞构筑的行为模式,以最小的投入最大程度的让“友善”清晰可见,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好像美式快餐,能填饱肚子,却少了些沁入心脾的滋味。对于新移民,掌握这种“标配”是迅速度过初来乍到的青涩期、让自己被人接受的一条捷径。但“标配”的存在也成了阻碍情谊向深处发展的理由——目标已经在表面上达到,任务已经在表面上完成,努力告一段落,表面之下闲人免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移民生活在一个如此热情友好的国家却很难交到掏心掏肺的朋友。

????不过,尊重无疑是所有人对“标配”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你来自连这一点都无法满足国度,你的期望值就会被大大拉低,随便来份“人情简餐”就足以让你觉得温暖而震撼。但最低标配满足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挚诚是“标配”系统中最紧缺的资源,而这也将成为你最怀念的“故乡味”。(BT365的网址是多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